close

  潑水節 編輯照潑水節  P1000301

(左圖為去年潑水節對於緬甸文化的介紹攤位;中圖為出動消防車潑水,且路人「水流彈」四射的戰場;右圖為DC在華新街吃印度烤餅和奶茶的開心狀)

今年的潑水節,我回家掃墓,沒有去中和南勢角潑水。

說是去潑水,事實上應該是去被水潑。去年約朋友DC去潑水節時,出門前五分鐘正好看到民視新聞現場直播,當時的畫面是,小朋友一個接一個把水桶裡、保特瓶裡的水往SNG記者的麥克風和身上瘋狂倒,記者一邊播新聞一邊啊啊啊尖叫。本來我穿著長褲準備出門,看到這個狼狽畫面馬上換成短褲。可是一到現場我後悔了,其實我應該換的 ---- 雨衣。

為什麼中和南勢角會有潑水節活動?根據翟振孝博士的研究,第一次潑水節是在1997年由南勢角地區緬甸華人,為了慶祝緬甸新年而籌辦的小型活動。這個「民營活動」在1998年受到中和市公所的支持,擴大規模舉辦。市公所還為了瘋狂潑水仗、緬甸舞蹈和歌曲欣賞的節目順利舉行,甚至對華新街(緬甸街)交通管制!自此之後,每年四月13日~15日,中和地區都會舉辦這樣的活動,去年還封閉了南勢角捷運站旁的捷運路,派出好幾輛消防車讓大家淋個夠!不過,今年的潑水節還滿奇特的,五日在華新街舉行,可是12日也有~~~不知道為什麼有兩場....

「潑水節」不是台灣的傳統文化,但是在傣曆和緬曆的社會裡是傳統新年。它的起源和南傳佛教有關,南傳佛教普遍於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柬普寨和雲南地區,和台灣大寺大教的佛教不一樣,所以潑水節早上起床多半要沐浴禮佛,中和潑水節活動也都會擇鄰近日舉辦祈福法會。潑水節在泰國叫做Songkran(宋干),在緬甸叫做Thingyan(達降),不過,不管在哪個地方叫什麼名稱,共同的是,潑水節當天每個人都相信「丹漏漏」(台語:濕答答)才能去霉運,轉好運。所以啊,參加潑水節其實穿雨衣就太不識相了,應該要想辦法濕身回家,如果人緣不好沒人潑,其實到處都有水桶和水管,可以拿起來「自淋」。

話說,其實去年我運氣真的very good,才和好友DC一到潑水廣場,因為人潮多我唯恐和她走散,就在那回頭看她是否跟上的瞬間,我被秒殺了…,不知道哪裡來的水竟然在我眼前從天而降,就像喜劇裡的slow motion,在距離三十公分的高度「啪」倒在我頭頂和右肩。 俗話說有圖有真相,不過因為那時候簡直身上都水,「空中也都是水」,於是只好迅速逃離現場,免得手機相機全水葬。不過話說回來,對台灣人來說,參加南勢角的潑水節真的是很好玩。不但可以「觀賞異國文化」,其實某些時候還真的能感受到一些宗教誠意。例如還記得還有一個攤位上有一尊中型釋迦牟尼佛,旁邊有一盆水,可以盆裡水瓢斟水浴佛。很多人都去排隊了。

中和的潑水節是一年比一年還盛大了。去年有很紅的星光二班去演唱,今年有請到旺福和大嘴巴,新聞報導也都有出現。朋友說其實中和緬甸街的生態和幾年前差很多了,「現在這裡人很多,其中很多店都發財,很有錢」。中和南勢角地區已經是台北縣的觀光景點,因為在這裡有東南亞異國文化可以「看」,可以「體驗」,可以「消費」。不過有時候我會想,緬甸華人在緬甸是過潑水節嗎?還是其實是過華人的節日(農曆新年)呢?還是,其實兩個都過呢?

我突然想到另一位好友前年到早稻田三個月研究,她回來後告訴我日本濃厚且誇張的聖誕節氣氛讓她相當驚訝,特別是每家每戶都要裝飾得七彩繽紛,在夜裡閃閃動人,據說不這麼努力就會被當作「不合群」。聖誕節顯然不是日本的傳統節日,但是在一種「文化崇洋」(張小虹’s term)的社會氛圍下,「不這麼做好像就不對勁」。中和南勢角地區盛大舉辦的潑水節,其實已經不在被人稱為緬甸街的華新街。被潑完水之後,到華新街吃飯,一如每個假日的午後,每家店都客滿,我那天在華新街只感覺到往常假日一樣車多人多十分擁擠。要不是突然眼前有一群穿著傳統少數民族服飾的表演者走過,其實華新街的潑水節氣氛是比捷運站淡許多。「不這麼做,好像就不對勁」,或許下一次應該在農曆大過年的時候去華新街走一走,看看是不是有像美國或加拿大中國城一樣的舞龍舞獅在繞街,或者像緬甸華人朋友說的,半夜都要去家家戶戶道恭喜,「開財門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cy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