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0169

 

 

最近生活裡總是冒出一些,我稱之為「疏遠」的感覺。

首先,是拿筆寫字這件事。
某日我到郵局填寫郵寄資料,發現自己拿筆的感覺很生疏,寫出來的字也很陌生。好久不見,我和我創造的東西顯得疏遠,小時候我很在意的「字的美醜」、「字的自我風格」、「筆跡的獨特與不可取代性」*這些價值,在強大的陌生感之下顯得十分累贅。

那屬於遙遠的記憶了。能用來作什麼呢?

第二件事情,是翻書的手感。

近來總是在資料庫與全文下載之間徘徊,一雙手,僅剩下指尖屬於全日工作者,其餘的部分似乎都是project manager,契約簽短期的,不叫不來不發薪餉。某一天,我拿起一本書認真閱讀起來,書太厚我因此得以雙掌用力撐開。剎那間,我突然回憶起「讀書」必須用到雙手的時期。一種疏遠的感覺又出現了,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的閱讀習慣,70%都只有手指頭與眼睛連線而已,不再像往日一樣,用到兩隻手。

雖然這和現在很紅的洪蘭教授所提的閱讀是「全腦學習」概念不太一樣,但是我突然發現,閱讀習慣的改變真的很大。

以前的閱讀畢竟也算是種會冒汗的運動,特別是偷偷躲在棉被裡看小說,一隻手要拿手電筒一隻手偶爾還要撐起棉被讓新鮮空氣進來;又或者懶人如我,很愛趴在床上看書,無論是仰躺或是趴著,手臂都得「用力」,腦子要消化書本內容還要想什麼姿勢最不酸。這是以前的閱讀狀況,先不講腦部刺激,全身上下總是在十五分鐘之後會來點酸痛感。

可是現在,那些酸痛感鮮少出現,只剩下手指頭的繭。

第三件事,和「字」有關。
寫論文就是每天打字。我是用注音輸入,因此我想許多人也常遇到會寫不會拼音的字。不過我要講的是,另一種尷尬則是會拼音不會「寫」。就例如行文至此,上面那些字我就沒辦法每個字都能用筆寫出來,像必定挑戰失敗的「繭」,我想如果突然給我紙筆要寫這個字,我整個就沒輒(話說,行文至此,又多一個字不一定能寫出來…你猜看看哪個字~)

第四件關於日常生活中冒出頭的疏遠感,則是久沒見面的朋友。
我上msn的次數很少,至於facebook,我在眾樂樂的壓力之下才加入,但是我一週頂多上去看一次,除非email或手機聯繫否則就像山裡隱居。

前一陣子我發現,久沒見面的朋友可以在msn偶遇聊個不停,聊近況聊生涯聊好惡,總是聊些親近或personal的話題。
不過,所謂距離產生美感這竟然也會出現在老朋友之間。
真的約出來見面,說的話好像又有那麼些客氣,不然就變成國家大事的討論會。說真的,國家前途馬總統都不急了我是要急個屁 總之,那種感覺很妙,刻意約出來見面想拉近距離,卻又那麼有距離,疏遠感就像一道透明的牆,順著咖啡的熱氣往上砌,三個小時的談話總是到最後一刻才能互搭肩膀,眼神中流露一點親近。不幸的是,這時候已經要說再見了。

 

啊~~~

這到底是科技揭露了人性,還是科技知道人都愛偽裝 堅強?

有時候,我真的很懷念在朋友面前大笑或者聽朋友大笑混著呼呼風聲的聲音。

這是網路線傳送不了的(當然,如果你硬要說好的webcam也可以辦到,那…我也沒輒)。

 

 

*「筆跡的獨特與不可取代性」:關於「筆跡代表你自己」這件事,是被國小老師所啟蒙的。那個時候,幫爸媽代勞偷簽聯絡簿總是會被狠K,「筆跡騙不了人」這個觀念除了在學校出現之外,新聞也會強調警察辦案也會比對「筆跡」。現在想想,什麼都e化了以後,會不會四十年之後,翻開關於這個時代的歷史檔案,最常出現的筆跡,大概只剩下信用卡的簽帳單是用筆寫的字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cy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